1)第10章:陛辞_一个人的明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不同于其他大臣的奏章满纸空洞,刘重元的奏折虽然往往很长,会将一件事情的得失利弊分析的明白透彻,并提出一二三个方案供皇帝选用,皇帝读起来不用在多去了解,就能将这件事情了解的清清楚楚,因此十分得皇帝的欢心。这其实来源于刘重元之前在公司上班时打报告养成的习惯。

  这份奏折同样如此。首先分析了屯田的重要性,由于北方连年灾害,蝗灾、旱灾、瘟疫等等接踵而至,崇祯十一年有八年北方都有大型灾害;再加上流寇肆虐,北方大片的土地抛荒,粮食减产十分严重,老百姓普遍陷入饥荒,而朝廷粮饷紧缺必须先紧着军饷军粮,因此必须想办法组织老百姓生产自救,否则将会给流寇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后备力量。

  奏章中回朔历史,汉末乱世,曹操以中原之地四面受敌,却靠着屯田始终能够足食足兵,最终在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。本朝太祖皇帝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靠的是什么?靠的不就是高筑墙、广积粮和缓称王三大战略嘛。

 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,在乱世粮食就是最重要的资源,有了粮食就能招募足够的兵马。

  刘重元还分析了一个现象,那就是随着北方灾荒的持续和流寇、东虏肆虐,灾民太多,乱世之际人命不值钱了。在以往,招募一个士兵,需要五两银子的安家费,每年还需要12两银子的饷银,除此之外,装备盔甲、兵器等需要三两,如果是骑兵准备鞍马还需要14两,所以朝廷装备一名步兵的初始成本是八两,每年需要支付饷银12两,骑兵的初始成本是22两,每年的饷银只会大于12两。而现在,招募士兵只需要给碗饭吃就行,根本就不许要安家费,更不需要饷银,步兵的招募费用降到三两,骑兵降到14两,其他所费就是粮食而已。

  所以,朝廷只要有足够的粮食,就能比以前招募数倍的兵马。这也算是乱世之际意外出现的一个好处吧,养兵的成本大大降低。

  至于怎么组织屯田的问题,刘重元也做了详细的说明,除了组织军屯之外,刘重元着墨最多的是动员和组织民屯,各行省、府州县的官吏应当广泛的动员境内的流民进行屯种,除此之外,刘重元还首次提出要动员和命令中原在籍官员、举人士绅等殷富之家也要大力招募流民开垦荒地,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。

  至于官屯怎么筹措种粮?怎么搜集无主荒地用于屯种,种番薯、洋芋既耐干旱产量又高等等问题,刘重元都一一作了详尽的说明。

  在刘重元看来,跟流寇的战争早就不仅仅是军事问题,而是民生、农业、人心等一系列的问题,流离失所、饥寒无着的流民就是水,流寇就是水里的鱼,当流民之水波涛汹涌的时候,想要抓住草鱼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g6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